抱骨灰盒之前一定要洗手
当亲人火化结束后,我们一定要洗干净自己的手再去接触骨灰盒。
如果没有条件洗手的话,就需要注意在抱骨灰盒之前不能用手触摸小动物,尤其是家里养的猫和狗。
在古人看来,人死后的一段时间,灵魂是会在周围飘荡的,这时候如果手触碰过猫和狗,再去抱骨灰盒,是会惊扰逝者的灵魂。
另外,手不干净的情况下去抱骨灰盒,也是对逝者的不敬。
我们的定义是, 殡葬是人类安置同伴遗体的一系列程序、仪式的文明记忆活动以及情感表达活动。它通常包括殡仪、安葬、祭祀三大部分。
这里注意限定词与关键词, 殡葬是“人类” 特有的活动, 动物没有殡葬。个别动物有掩埋同伴尸体的行为, 如猫。殡葬的形式化要求就是一系列程序和仪式, 没有程序和仪式, 也就没有殡葬。但是, 程序和仪式只是殡葬的外在要求, 它服务于殡葬更内在的要求。文明记忆活动和情感表达活动才是殡葬更内在的要求。
怎样理解殡葬是“文明记忆活动” 呢?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殡葬, 这从殡葬的起源可以得到证明。所谓记忆活动, 是说活着的人通过殡葬的方式来达到对死者的记忆, 墓碑和墓志铭就是“记忆” 的标志物。“记忆”是我们对殡葬理解的关键词。殡葬还是“情感表达活动”, 生者通过殡葬来表达对死者的哀伤、愧疚、感恩和怀念等多方面的情感。
殡仪: 是处置同伴遗体从死亡到安葬这一过程中的程序、仪式。在今天, 殡仪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殡仪馆。程序、仪式有表演性质, 但不能局限于表演,殡仪要表现出它应有的庄重性和严肃性。殡仪首先要表现对死者的尊重, 比如对死者遗体的化妆, 一些殡仪馆的化妆师使用的化妆笔都是一次性的, 就是对死者的尊重。
祭祀:是人们对已经安葬的死者的纪念或记忆方式, 它有公祭和私祭之分。有的祭祀活动已经形成节日, 如清明节。严格地说, 祭祀是殡葬的延伸。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以及1949年以来的极“左” 思潮的影响, 中国的祭祀传统遭到中断, 中国丰富的祭祀资源流失。中国今天的公祭(如祭黄帝陵) 完全不能和古代朝廷的祭祀活动相比, 所谓私祭也完全没有成形。中国人不仅没有合适的祭祀场所, 也没有明确的祭祀意识和恰当的祭祀仪式。广大民众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, 只是简单原始的祭祀方式。只有怀着明确的祭祀意识, 在合适的祭祀场所, 定期进行恰当的祭祀仪式, 才能保持生者对死者的长久记忆。